到 2035 年实现超大城市全面绿色低碳发展

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
导读 到 2025 年,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实施高效能治理、创造高品质生活,空间格局、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、治理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,碳达峰基

到 2025 年,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实施高效能治理、创造高品质生活,空间格局、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、治理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,碳达峰基础有效夯实,努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。

——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格局基本确立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全面优化,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全面构建,多中心、组团式、网络化空间格局加快形成,城市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基本契合、人口经济与资源禀赋有效适配,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,形成更高质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模式。

——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构建。产业生态化、生态产业化深入推进,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有效进展,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壮大,绿色循环生产方式全面推广,重点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、水耗、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持续下降,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趋势进一步显现。

——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广。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深入实施,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得到更广泛认同,绿色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多元,绿色消费意愿得到更好激发,简约适度、绿色

低碳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,成为社会普遍风尚。

——绿色发展治理体系更加完善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,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全面落实,绿色投融资体系渐趋完备,政府主导、企业主体、社会组织和公众共

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形成,绿色发展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。

专栏 3 “”时期成都市绿色转型发展目标

1.png

2.png

注:关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(立方米),该指标 2020 年因受疫情影响,为异常值(6.6), 2019 年值为 15;☆表示“十三五”累计数,Δ表示“”累计数;“——”表示因 2020 年尚未作该项指标统计,无此项数据。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包括光伏、锂电、新能源汽车、氢能。

2.2035 年远景展望

到 2035 年,实现超大城市全面绿色低碳发展。多中心、组团式、网络化空间格局全面构建,城市大美空间形态充分彰显,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;绿色发展质效提升、活力持续激发,全面建成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,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,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脱钩;覆盖范围广泛、公民参与度高的绿色消费体系全面构建,绿色生活方式深入践行,全社会“同呼吸共命运”的生动局面基本形成;绿色发展的制度环境进一步改善,绿色要素体系精准匹配发展需求,绿色低碳领域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果。

三、加快空间转型,构建可持续发展空间格局

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巩固完善“一山连两翼”空间总体布局,实施城市精明增长战略,注重全域统筹、差异管控、精细集约,系统推动城市空间结构、开发模式、建设方式绿色转型,全面提升超大城市人口经济承载能力。

(一)推动空间结构向多中心、组团式转型

1.深入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

整体保护“两山、两网、两环”的生态格局,打造“岷江水润、茂林修竹、美田弥望、蜀风雅韵”的大美形态。推进龙门山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,构建由 1 个国家公园和 5 个自然公园组成的自然保护地体系。整体保护“六片”耕地和农业集中保护区,强化川西林盘保护修复,整体保护成都平原良田沃土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强化“两山”、环城生态区等特殊区域保护与管控,加快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,提升城市气候舒适性。

2.加快构建科学发展的功能格局

持续做优做强中心城区、城市新区、郊区新城,形成多中心、网络化、组团式功能结构,促进城市内涵发展、区域差异发展、城乡融合发展。强化城市功能导向,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统筹基本功能,促进优质均衡、就近满足;以服务城市发展战略为指引提升核心功能,推动提质增效、支撑引领;以突出区域比较优势为重点培育特色功能,实现各展其长、竞相发展。中心城区推动城市有机更新、产业转型升级、宜居品质提升、治理效能增强,全面做优做强高端要素运筹、国际交流交往、现代产业支撑、文化传承创新、时尚消费引领等核心功能。城市新区坚持创新驱动、高端引领、产城融合、联动发展,做优做强创新策源转化、国际门户枢纽、新兴产业集聚等核心功能。郊区新城发挥大城市带动大郊区优势,做优做强生态价值转化、促进乡村全面振兴、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等核心功能,拓展超大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。强化市级统筹、区域协作,建立健全人口导向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、重大平台联动共建、差异化评估考核激励等制度机制,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,形成整体发展合力。

(二)推动开发模式向综合开发、产城融合转型

1.高标准规划赋能增量空间

突出公园城市特点,按照国际标准、绿色要求规划设计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,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、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、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。突出强化建筑形态、风格、立面、色彩等管控,构建城市景观廊道系统,塑造疏密有度、错落有致、显山露水的城市风貌,形成高度集约化、品质化、高端化的现代大都市形态。强化重大基础设施和优质公共服务导入,提升交通网络链接水平和高端平台辐射能力,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。

2.有机更新活化存量空间

遵循城市传统肌理和历史格局,全面推进以“留改建”为主导的50个片区有机更新,力争完成112个非核心功能项目纾解。以“城市针灸”理念促进老街巷、老院落焕发新生,以“创新创意”方式推动老旧居住区、低效商业区、低效工业仓储区等更新改造,增加开敞空间,形成现代化精致城市风貌。突出产业升级与要素植入,打造特色文化街区,增设多元休闲开敞空间,持续推进场景营造和业态更新,推动城市和建筑焕发新生。

3.大力推动产城融合

制定公园城市职住平衡规划导则,建立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指标体系,优化住房政策体系和供给结构,促进住房资源与产业布局平衡配置。强化就近配套,创新体制机制,推动教育、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向郊区新城均衡布局,加快建设15 分钟便民生活圈。倡导综合开发利用模式,突出交通赋能,全面推进 25 个 TOD 综合开发,促进交通圈、商业圈、生活圈“多圈合一”。突出生态引领,结合绿道、公园、水资源等布局,推进EOD开发模式,打造绿色生态型产业发展新空间。推动新型社区建设,力争到2025年完成600处城市剩余空间利用,推动环城生态公园周边100个未来公园社区建设,促进功能提升和生态价值转化。

标签: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