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赴汤蹈火解释及出处】“赴汤蹈火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为了某种目的或信念,甘愿承受极大的危险和痛苦。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勇敢无畏的精神,也体现了牺牲与奉献的高尚情操。
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释及出处总结:
一、成语解释
词语 | 解释 |
赴 | 前往、奔赴 |
汤 | 热水,比喻极端的危险 |
蹈 | 踩、踏 |
火 | 火焰,同样比喻极端的危险 |
整体意思 | 形容不惧艰险,奋勇向前,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|
该成语多用于形容人在面对困难、危险或挑战时表现出的英勇精神,常用于赞扬英雄人物或革命者。
二、出处来源
出处 | 内容 | 说明 |
《汉书·枚乘传》 | “今举事一不当,而冤死者众,百姓所以(疑)‘仰天而叹’者,非为少也。夫以一人之死,而救万人之生,可谓仁矣。虽赴汤蹈火,无所辞也。” | 最早见于《汉书》,用来描述为救他人而甘愿冒险的行为。 |
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 “其志气足以赴汤蹈火,其节义足以感天地。” | 进一步强调了该成语在道德和精神层面的意义。 |
现代文学作品 | 如鲁迅、老舍等作家的作品中也多次使用此成语,用以赞颂革命者或爱国者的勇气。 | 表明该成语在现代仍具有广泛影响力。 |
三、使用场景与常见搭配
场景 | 示例 |
革命题材 | “他为了革命事业,赴汤蹈火,毫不退缩。” |
英雄事迹 | “消防员在火场中赴汤蹈火,拯救群众。” |
个人奋斗 | “为了理想,他赴汤蹈火,坚持到底。” |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赴汤蹈火”的关系 |
临危不惧 | 面对危险不害怕 | 类似,但更侧重冷静应对 |
勇往直前 | 不顾一切地前进 | 与“赴汤蹈火”有相似之处 |
九死一生 | 经历极大危险后幸存 | 强调经历危险后的结果 |
五、总结
“赴汤蹈火”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,既表达了对勇敢精神的赞美,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牺牲与奉献的价值观。无论是在古代文献还是现代文学中,它都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内涵,被广泛使用和传承。
通过了解它的出处和用法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含义,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