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草木皆兵出自】“草木皆兵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形容人在惊慌失措时,把周围的一切都当作敌人或威胁。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场著名战役——淝水之战。
一、
“草木皆兵”最早出自《晋书·苻坚载记》,讲述的是东晋时期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战败后,士兵们因极度恐慌而产生错觉,将路边的草木都误认为是敌军。这一典故后来被用来比喻人在极度紧张或恐惧时,对周围环境产生过度的警觉和误解。
该成语常用于描述战争、突发事件或心理压力下的混乱状态,强调情绪对判断力的影响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草木皆兵 |
出处 | 《晋书·苻坚载记》 |
原意 | 战争中士兵因恐惧而将草木误认为敌军 |
现代含义 | 形容人在极度紧张或恐惧时,对周围环境产生错误判断 |
使用场景 | 描述战争、突发事件、心理压力等导致的混乱状态 |
相关人物 | 苻坚(前秦皇帝)、谢安(东晋将领) |
战役背景 | 淝水之战(383年),东晋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|
成语结构 | 主谓结构,字面意思是“草木都变成士兵” |
文化影响 | 成为汉语中描述心理状态的经典成语,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日常表达中 |
三、补充说明
“草木皆兵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也反映了人类在极端情况下的心理反应。在现代生活中,这一成语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压力、危机或不确定性时的焦虑与误判。它提醒我们,在紧张的情况下,保持冷静和理性判断的重要性。
同时,这一成语也体现了古代战争中士气和心理因素对战局的重要影响,是研究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