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耻下问是哪位的典故】“不耻下问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意思是不以向地位、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。这个成语出自《论语·公冶长》,原文为:“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谓好学也已。”不过,“不耻下问”这一说法更常见于后世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总结和引申。
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曾多次强调“好学”和“求知”的重要性,并鼓励学生虚心学习,即使对方身份较低也不应轻视。其中,关于“不耻下问”的典型例子是孔子的学生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。
“不耻下问”最早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学习态度,尤其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。他提倡谦虚好学,认为即使是向地位或知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,也是一种美德。因此,“不耻下问”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,更是儒家文化中重视教育和修养的重要体现。
表格:不耻下问相关人物及出处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出处 | 《论语·公冶长》 |
典故来源 | 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互动 |
主要人物 | 孔子、子贡等 |
含义 | 不以向地位、学识较低的人请教为耻 |
文化意义 | 体现儒家重学、谦逊的精神 |
延伸含义 | 强调虚心学习的重要性,不论对方身份 |
通过了解“不耻下问”的典故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先贤对学习的态度,也能在现代生活中借鉴这种谦逊和求知的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