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比肩继踵国语辞典】“比肩继踵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齐侯田于莒,还,遇商于野,与之言。曰:‘子何为者?’对曰:‘我,商也。’曰:‘子何以不仕?’对曰:‘吾不能也。’齐侯曰:‘贤者不仕,是无道也。’对曰:‘夫子之言,非吾所闻也。’于是遂去,不复见。其后,鲁人告齐曰:‘鲁之民,比肩继踵而往矣。’”原意是指人们肩膀和脚跟相接,形容人多拥挤、热闹非凡的场景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比肩继踵”常用来形容人群密集、热闹非凡的情景,也可引申为人才济济、竞争激烈的状态。它不仅用于描述物理空间的人群,也可以用于比喻社会、职场或学术领域的竞争态势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比肩继踵 |
出处 | 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 |
原义 | 肩膀和脚跟相接,形容人多拥挤 |
现代用法 | 形容人群密集;也可指人才众多、竞争激烈 |
近义词 | 人山人海、熙熙攘攘 |
反义词 | 人迹罕至、冷冷清清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1. 描述人群密集
- “节日时的庙会现场,比肩继踵,热闹非凡。”
2. 形容竞争激烈
- “在这个行业里,比肩继踵的高手层出不穷。”
3. 表达人才汇聚
- “这所大学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,可谓比肩继踵。”
三、文化内涵
“比肩继踵”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描述,更蕴含着一种集体意识和社会氛围。它反映了人们对群体生活的依赖和认同,也暗示了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和价值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成语常被用来强调团队协作、集体努力的重要性。
四、总结
“比肩继踵”作为一个传统成语,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。它不仅能够形象地描绘出人群密集的场景,还能引申为人才众多、竞争激烈的环境。通过了解其出处、含义及使用方式,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运用技巧,并在日常交流中灵活使用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相关文化背景,可参考《国语辞典》等权威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