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表里山河一词出自于哪里】“表里山河”是一个富有地理和历史意义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地方地势险要、易守难攻。那么,“表里山河”一词究竟出自何处?下面将从出处、含义、使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
“表里山河”最早见于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。原文为:“晋侯、秦伯围郑,以其无礼于晋,且贰于楚也。晋军于函陵,秦军于氾南。……子犯请击之。公曰:‘不可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。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;失其所与,不知;以乱易整,不武。吾其还也。’亦去之。……秦伯说,与郑人盟。使杞子、逢孙、杨孙戍之,乃还。……晋侯、秦伯围郑,以其无礼于晋,且贰于楚也。晋军于函陵,秦军于氾南。……”
在这一段中,“表里山河”并非直接出现,但后世学者根据《左传》中的地理描述和军事战略分析,认为“表里山河”是对晋国或中原地区地形特点的概括,意指内外都有山河屏障,易守难攻。
后来,“表里山河”被广泛用于形容山西等地的地理特征。山西地处黄土高原,四周有太行山、吕梁山等山脉环绕,黄河、汾河等河流穿境而过,因此被称为“表里山河”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表里山河”不仅用于地理描述,也常用来比喻国家或地区的坚固与稳定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(间接引用) |
原文背景 | 晋国与秦国围攻郑国,涉及地理位置与军事战略 |
含义 | 形容地势险要、易守难攻,多用于描述山西等地的地理特征 |
使用场景 | 地理描述、历史文献、文学作品、现代比喻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形容山西的地形特点,也比喻国家或地区的稳固性 |
相关地理 | 太行山、吕梁山、黄河、汾河等 |
文化意义 | 体现古代对自然地理的认知与军事防御思想 |
三、结语
“表里山河”虽非直接出自某一句话,但其概念源于古代文献对地理环境的观察与总结。它不仅是对山西地理的精准描述,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了解其出处与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理观与战略思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