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当仁不让于师注释内容出处介绍】“当仁不让于师”这句话出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篇,是孔子及其弟子在讨论仁德与责任时提出的重要思想。这句话的含义是:在面对仁义之事时,即使是对老师也不应退让,应当勇敢承担、积极践行。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儒家对仁德的高度重视,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。
以下是对“当仁不让于师”这一成语的注释、出处及相关内容的总结:
一、原文出处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论语·卫灵公》 |
原文 | “子曰:‘当仁,不让于师。’” |
作者 | 孔子(由其弟子记录) |
二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解释 |
当仁 | 面对仁德之事,或应行仁道之时 |
不让 | 不退让、不推辞 |
于师 | 对老师而言,也可引申为对长辈、权威或有德之人 |
整句意思:在应该行仁的时候,不应因为对方是老师而退让。
三、背景与意义
“当仁不让于师”强调的是道德责任的优先性。在儒家思想中,仁是最高道德准则,一旦遇到需要实践仁德的事情,即使是面对自己的老师,也不应因尊卑关系而犹豫或回避。
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对“仁”的重视,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应具备的勇气与担当。它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,也是一种社会伦理观念的体现。
四、后世影响与应用
方面 | 说明 |
文化传承 | 成为中华文化中强调责任感与道德勇气的典型表达 |
教育理念 | 在传统教育中,常被用来鼓励学生勇于承担责任、追求正义 |
现代启示 | 在现代社会中,这句话仍可作为激励人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力量 |
五、相关引用与扩展
引用者 | 引用内容 | 出处 |
朱熹 | “当仁,谓见义而必为;不让于师,言虽师之贤,亦不当避。” | 《四书章句集注》 |
王阳明 | 强调“知行合一”,认为仁德应在行动中体现,而非拘泥于礼节 | 《传习录》 |
现代学者 | 认为此句体现儒家“以德为本”的核心价值观 | 多部现代儒学研究著作 |
六、总结
“当仁不让于师”不仅是《论语》中的经典语句,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责任与行为准则的重要表达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正义与仁德时,不应因身份地位而退缩,而应坚定信念、勇往直前。这一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,值得我们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体悟与践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