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当仁不让什么意思】“当仁不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表达在面对责任、任务或机会时,不推让、不逃避的态度。这个成语源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,原意是指遇到应该做的事情,就应当勇敢地去做,不能退缩或推辞。
一、成语释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当仁不让 |
拼音 | dāng rén bù ràng |
出处 | 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当仁不让于师。” |
本义 | 面对仁德之事,不应谦让 |
引申义 | 面对责任、任务、机会时,应主动承担,不推辞 |
使用场景 | 常用于褒义,形容人有担当、有责任感 |
近义词 | 责无旁贷、义不容辞、挺身而出 |
反义词 | 推三阻四、畏首畏尾、退避三舍 |
二、成语详解
“当仁不让”最早出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子曰:‘当仁不让于师。’”意思是孔子说,在仁德面前,即使是老师,也不应谦让。这里的“仁”指的是仁爱、正义的道德行为,“不让”则是不退让、不推辞的意思。
后来,这个成语逐渐被引申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,强调在面对正义、责任、使命时,应当勇于承担,而不是逃避或推卸。它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“仁”的精神,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责任与担当的价值观。
三、使用示例
1. 工作场合:
“这个项目很关键,他当仁不让地接下了任务。”
2. 学习环境:
“考试中遇到难题,他当仁不让地第一个举手解答。”
3. 社会公益:
“面对突发事件,他当仁不让地冲在最前面。”
四、注意事项
- 适用范围:主要用于褒义语境,不适合用在贬义或讽刺的场合。
- 语气程度:带有较强的正面情感色彩,适合表扬或鼓励他人。
- 搭配词语:常与“责任”“任务”“使命”等词搭配使用。
五、总结
“当仁不让”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和现实意义的成语,强调了在关键时刻勇于承担责任、不推让的精神。它不仅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,也是现代人做人做事的重要准则之一。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团队合作,这种“当仁不让”的态度都值得提倡和践行。